酒與文化 | 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-酒與文化 |
酒是世界上各民族所共享的文化傳統之一,但飲酒文化在各民族間卻有所差異。釀酒、飲酒在中國起源甚早,先民或者用以祭祀祖先,以示誠敬;或者藉酒自適,成就詩文;或者親朋飲宴,把酒言歡。酒在中國人的文化、生活上無疑占有一席之地。
中古時期,魏晉名士、唐代詩人豪客善飲的記載很多,是「酒與中國文化」各種關系之中,足堪留意的一面。推測起來,與當時的學術思想、社會風氣不無密切關系。文人和酒的淵源極深,并非從魏晉名士開始。但是像酒占據竹林七賢生活中顯著地位,甚至幾近生活的全部,卻是不容忽視的事。
酒與大部分中國文人有密切關系,與歷代一般中國人的日常生活,也密不可分。古代君王、諸侯的朝會宴饗,少不了酒,各種酒器因此成了重要的一種禮器。中國古代多用谷類釀酒,因此五谷豐登與否,成為歷代政府是否開放酒禁或者徵取酒稅輕重的一項根據。酒與歷代民生、賦稅遂產生直接關系。但是,酗酒狂歡,可能敗德亂性、損己害人,因此從道德意識上有人講酒德、作酒訓,勸人節飲。也有人從醫學觀點,講究酒的藥效,制作藥酒,或以酒補身。再加上中國地大物博,各地農作物品種、當地水質及釀酒技術的一些差異,就有了饒富地域色彩的各式佳釀。文人雅士在酒后或者記下各種釀酒技術,或者寫出各種酒詩、酒談。於是,酒更豐富了中國人多彩多姿的生活面。
瓶面上所畫的分別是梅、蘭、竹、菊,人稱「四君子」,意謂飲酒也要有君子風度。中國古書所載有關酒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,但多半不是信史。譬如「杜康造酒」一事,就可能不是信史,但民間相傳,以杜康造酒或以他為酒神,卻也具有民俗學的意義,不容忽視。
中國早在商代時,已經普遍用谷物來釀酒了。甲骨文、金文中保存很多商人用酒祭祀祖先的記載,而商人飲酒之風已很盛行。在近代的考古發掘中,也曾發現過商代釀酒遺址。秦漢以后,中國釀酒技術的發展,更為迅速。全國各地利用不同谷類制麴,不但使酒的種類增加,也顯示制麴技術的進步。這一種用谷物釀酒的傳統,是中國酒的特色。在中國人的飲酒文化中,有很多軼事趣聞。